2014亞洲NGOs國際發展研討會成果報導

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AID)10/17-18在台灣大學舉辦「2014亞洲非政府組織國際發展研討會」,共有來自亞太地區14國220多人次參加,討論「後2015 年發展議程:亞洲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與展望」。台灣雖非聯合國的成員,但透過跨國公民社群的合作與交流,台灣仍有機會在國際事務的討論貢獻2300萬人民的智慧。

(圖:第一天以工作坊形式討論後2015發展目標,及分享國內NGO的國際援助方案)

千禧年發展目標即將結束,接下來怎麼辦?

本次研討會聚焦在2015 年後的國際援助發展趨勢。聯合國於2000年所制定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即將在2015年到期,立基於「千禧年發展目標」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將成為後2015年的發展議程。其中公民組織對永續發展的角色,以及在世界影響力日趨重要的亞洲是否有其特色,成為形塑後2015發展議程的重要元素,也是本研討會的核心。

後2015發展議程從千禧年發展目標的8項目標,擴充為仍在凝聚共識和具體執行計畫的17項目標,主題包括消滅貧窮、性別平等、永續能源、經濟成長與就業等。「永續發展目標」更加強調跨國、跨部會、跨區域的合作與集體公民參與。來自加拿大國際合作協會主席桑確絲女士(Julia Sanchez)與菲律賓IBON 基金會國際部主任圖漢先生(Antonia Tujan Jr.)一致強調,政府的角色需從過往以貿易為主導的國際關係進展到與公民社會的合作,讓更多歷史上邊緣化的族群,如女性、兒童少年、原住民、身心障礙人士有更多發聲的機會與社會參與。在實際的工作策略上,永續發展重視的將不僅是單一的環境或人類議題,而是兩者間的關係與影響,例如:氣候異常如何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跨國的商業交易與移民活動如何影響在地的土地使用和社區發展。

(圖:第二天以講座方式,介紹亞洲各國對於後2015發展目標的看法及展望)

台灣的非政府國際參與:突破封鎖,進入非邦交

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在致詞時特別強調台灣非政府組織在官方有限的國際舞台上,透過與異國夥伴單位、非營利組織、華僑的合作,以人道援助和社區發展等軟實力發揮台灣在國際參與和促進發展的影響力。本次研討會共有五個非政府組織分享具體成功案例。羅慧夫基金會透過跨國醫療單位的合作,成功改變巴基斯坦顱顏患童碧碧的外貌,讓原本畏懼人群的小女孩重展笑顏,希望長大後當老師或外科醫師,幫助先天顱顏缺陷的孩子。彰化基督教醫院透過創新的大豆食譜教學,讓越南中部受助兒童的生長發育遲緩率從2012年的58.4%降至2014年的29.7%。中華人權協會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透過與英國邊境聯合會(The border Consortium, TBC)協助泰緬邊境的難民得到人道服務,培養在地社區的人力資源與社區發展力量。以立國際服務協助柬埔寨和緬甸的基本建設,具體成就包括了修繕貧戶住家與學校教室、興建衛生廁所改善當地衛生條件、架設穩定乾淨的飲水系統。關愛基金會關注中國河南省偏遠農村因不當的賣血、輸血造成大規模集體感染,形成所謂的「愛滋村」,除在當地興建愛滋病患照顧中心,另也成立愛滋青少年支持團體。

亞太各國的發展經驗:南南合作與永續經營

來自印度、柬埔寨、菲律賓、日本、韓國的學者與社會倡議人士在第二天會議從不同視角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許多國家在上個世紀都曾經歷西方殖民,走過戰亂和金融危機後,這些國家影響力擴大並走向世界舞台,同時也透過更多透明化、民主參與、非政府組織結盟等,讓公民有機會與國內和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對話,產生結構性的改變。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之間的地理疆界雖然仍然存在,但在面對氣候異常、打擊貧窮與跨國犯罪、促進性別平等與暴力防治、公平的資源與財產分配等議題上,<後2015發展議程>冀望突破疆界,結合全球產官學民打造安全、和平、平等的永續環境。

 

分類: